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www.ahwmw.com--乡镇农村】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农村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支持体系涉及到多个领域,而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步伐,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增加对农村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供给,形成对落实统筹城乡战略任务的有力支持,是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市场体系、经济组织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统筹发展

        0  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变我国二元结构、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城乡分割而治的管理体制,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的筹划和安排。这不仅意味着决策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改变,也意味着决定这种变革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实现城乡统筹,就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支撑,即必须建立起使统筹城乡的规划和决策能够制定并付诸实施的支持体系。否则,统筹城乡的设想和措施就难以做出,更难以付诸实施。
        统筹城乡的支持体系包括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从现实看,农村支持体系远远落后于城市。在这种状态下,不仅难以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也难以发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步伐,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1  信息鸿沟是城乡发展的重大障碍
        所谓信息鸿沟,是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间、地区间、人群间在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发展信息产业方面存在的差距。[1]或者说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源于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掌握的多寡而产生的差距现象,是信息技术在普及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状态。信息鸿沟是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时它又是拉大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信息鸿沟导致城乡知晓权差异,强化了农民增收的困难。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市信息化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农村受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文化素质等限制,信息化的各项指数几乎为零,特别是网络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非常低下,农村绝大部分干部群众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联网,在县、乡、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是空白。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就业均受到严重影响,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近年来出现的农村卖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以及民工潮流动的无序性,都是信息鸿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真实写照。其次,信息鸿沟导致城乡资源配置权差异,造成农村发展日趋边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总是流向利润高的地方。城乡信息鸿沟的存在,势必导致资金、人才、技术、物质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农业、农村日益边缘化,最终导致城乡互动发展能力不足。
        2  农村信息化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其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的现实是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必须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繁荣农村经济,致力于城乡均等化的政策和制度的创新。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经济社会的巨大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有力举措。
        第一,农村信息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剩余,为减少农业人口提供条件。从理论上讲,所谓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不断推广应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的相关的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过程。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农业剩余对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劳动力转移有着决定意义,农业生产率的增加可以使农业剩余和边际生产率都增加,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也相应发生变动,因而农业生产率的增加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农业剩余规模越大,劳动力转移规模也越大,两者同比例的增长,农业剩余也就随之产生和扩大,而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增长,关键在于科学技术总是不断进步的。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即农村信息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剩余,从而加快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城市化进程也相应加快。
        第二,农村信息化增加了乡镇企业活力,转化大批农民为技术工人。我国农村出现了大批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特点往往是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人员素质低,能够发展成大企业的可谓少之又少,而信息化所提供的远程教育、产品信息在线交流、电子商务等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其销售范围也得以扩大,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乡镇企业能够逐渐扩大其规模,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解决其脱离农业生产后的工作问题,还使其接受更多的市场观念,使其行为习惯、思考问题的方式、价值观念逐步接近城市居民。如同城市的产生及发展规律那样,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带动相关上游产业、下游产业、服务产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这是城市化最一般的规律,而盲目扩充城市区域,没有城市观念和工业知识的城市化必定是不成功的。因此,农村信息化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者,农村的工业生产者也是受益者。
        第三,增加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减小城乡数字鸿沟,对消除城乡二元化有着决定意义。发展信息化必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普及通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品设备的研发,城市的聚集性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和优势设施,资金投入后能够很快看到成绩。而农村信息化则显得困难重重,农村的知识水平与城市相差很远,普及网络和通讯必需的基站等,成为农村难以实行信息化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增加对农村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农村经济的被动局面就很难改变,城乡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扩大。考虑到我国还是一个农村占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国家,农村经济的进步对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有着战略意义,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化是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必然选择。
        3  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ahwmw.com/jianghuafayan/39149/

《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