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革命大剧《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

【www.ahwmw.com--春节】

  虽说《红旗漫卷西风》是一部正剧,但是在剧中巧妙融合了大量青春、热血的元素,满足各个阶层观众的口味,而且跨越20年的一部历史大戏,居然只有40集,这在当下浮躁功利的电视剧制作方面来说简直是良心之至,紧凑连贯的剧情、老戏骨带小鲜肉,主旋律青春化的尝试非常大胆,这样的红色革命剧卖相甚好,有冲着电视剧制作品质的,有冲着剧中演员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部剧,让我们再接受一次革命传统的洗礼。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青春革命大剧《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欢迎参考~

青春革命大剧《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

  篇一:青春革命大剧《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

  电视连续剧《红旗漫卷西风》是一部独具匠心的好作品,是导演王好为、 李晨声夫妇对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又一个积极贡献。

  作品反映的是1949年我军挺进西北,和平解放新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 一历史事件空间跨度大,相关人物多,构成事件发展的因素纵横交叉,可以说 是“剪不断,理还乱”。而这部片子却很短,只有十二集,再加一个尾声。这 就出现了历史事实与艺术表现的矛盾。如果取材不全,就不能完整地再现这段 历史;如果艺术表现力不强,就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同。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导演确立了这样一个思路:简化事件过程,腾出空间写人物;简化人物的一般 描写,腾出空间写细节。根据这个思路,导演设置了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我 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残匪在大西北地区的较量,一条是我党领导的和平民主势 力与国内外分裂主义势力及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

  前者推动后者,如果没有我 军在西北战场上的节节胜利,马呈祥、叶成、罗恕人等国民党顽固派就不可能 放下武器,就不可能使分裂主义势力越来越陷于孤立;后者呼应前者,如果没 有我党在新疆领导的和平民主势力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也不可能在解放军 进疆之前使新疆获得和平解放。历史的逻辑与艺术的逻辑是一致的。编导抓住 了这两条线索,就抓住了历史事件的本质真实,同时也就抓住了艺术创造的纲。 抓住了这个纲,就能删繁就简,为描写人物腾出足够的空间。应当说,片子对 于人物的塑造是比较成功的。如王震的粗中有细、武中有文,陶峙岳的儒雅深 沉、处变不惊,刘长胜的忠诚质朴以及克服小农意识的心灵轨迹,都塑造得栩 栩如生,颇见光彩。而人物的生动丰满,在很大程度上则得力于细节的精心刻 画。例如第九集,王震向二、六两军的领导讲述他与毛主席一起观看京剧《古 城会》的情形,它不但揭示了王震热爱士兵、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来源,而且 烘托了毛主席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迷人魅力。这就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叙述事 件与塑造人物的统一,也是作品的真实性、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更值得重视的是导演对于历史真实的把握。《红旗漫卷西风》的特点是, 它在保持艺术品性的前提下,不但历史事件是真实的,时代精神是真实的,就 是主要人物的重要对话也都是真实的、有案可查的。这种艺术把握的好处是极 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可信性。这部电视剧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积极 的借鉴意义。

  看这部作品,我们的心理不能不受到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你看,那时的 革命者,尽管没有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珠光宝气和装腔作势,一个个粗衣俗 表,有时甚至是蓬头垢面,但是这一切又岂能掩盖那飘然不群的优越气质?只 要你不是怀有偏见的人,就不能不被那种超越物欲、情欲、支配欲和自我表现 欲的高蹈情怀所感动、所吸引、所鼓舞。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人 把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弘扬到了最为强烈、最为高级的程度,中国共产党人真 正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一代精英!那种崇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绝不会随着那个时代的过去而过去,相反,它具有永恒的价值。

  看这部作品,不能不引发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思考。片中用了不少镜 头来表现那个叫做马克南的人物。此人是美国驻新疆领事馆副领事、新疆分裂 活动的策动者和幕后指挥者。他秉承美国当局的旨意,在分裂主义分子、国民 党顽固派和叛匪之间秘密串联、上窜下跳、煽风点火,企图阻止以中国共产党 人为代表的进步力量推动和平解放新疆、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从某种意 义上说,我党我军和平解放新疆,正是与国内外分裂主义势力斗争的胜利。这 一历史事实启示我们,在当前空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我们必须像革命前 辈那样十分警惕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把维 护祖国统一进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大业进行到底。

  篇二:青春革命大剧《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今多少豪杰为了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奔赴前线,血染征袍。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一对姐妹花,如琬似花的年纪奔赴战场,共患难,同甘苦。她们在战地中建立了很好的革命友谊。一场被国民党围困的战争中,为了帮战友们寻找食物。她们被射死,临死前紧紧地抓着手中的果子,让战友带回阵地。那一幕在我眼中比整场战争更震撼

  女孩开心的摘着果子,交叉蒙太奇的另一边是一个士兵举着枪瞄准着她。那一幕女孩倒下,士兵不满足,为了引另一个女孩,他又开了一枪。每一场革命的胜利,是由无数革命先驱鲜血染成的。我们在为女孩从容就义的精神所感动的同时,反映出来的是大时代背景下,大多数的年轻人放弃自己的青春年华,为革命抛头颅撒热血,攻克万难的精神。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战争的胜利,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但战争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衰败的写照。

  风华正茂中的我们,游荡在街角,花园。坐在咖啡厅里想着旅行,想着爱情。我们无法感受那个年代的她们经历了什么,无法感受女孩们相依偎时的感动。也许在故事里女孩们出场不到一分钟,但这种精神是那个年代成千上万为了革命攻坚克难青年人的写照。我们今天坐在咖啡馆看着手机,看着报纸的生活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

  那个年代土壤是满目疮痍的,感情是支离破碎的,国家是分崩离析的。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千上万的年青人为了自己的信仰,丹心碧血,舍身为国。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人可以过上好日子,他们做到了,那我们现在的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有什么资格抱怨我们的人生呢?

  篇三:青春革命大剧《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

  看着霸气的片名,想着毛主席的诗词,我内心是这样的激情澎湃,还有什么比重温一段历史更让人热血,作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点剧集,目前正在东方卫视热播,追了几天,已然欲罢不能。

  很难说清楚他到底算是一部怎样的戏,大的方面以家国情怀和家族两代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命运为主线,小的方面又是一部民国校园内的进步青年养成记,你还可以说他是青春偶像剧,毕竟其中的张粟、吕一、姬他、范凌子个个颜值担当,脸上写满了军人的豪气,小鲜肉们挑战民国服饰,美出新高度。男的铁骨硬汉,女的娇嫩如水,如果不是战争,他们的风花雪月又该羡煞很多人吧。

  说起剧中当时的大背景,对历史了解一般的我竟然也能知道个大概,这归功于这个剧最好的一点,就是边播变交代历史,让人感觉很踏实,突如其来的历史变革让这帮年轻人从懵懂的站队到爱国的责任心、使命感被唤起,经过革命教育,敢于挑起重担、固守信仰,他们的青春比任何一部狗血剧都要来的励志。绝非胡编乱造的“雷剧”,我才决定追追追!

  这里不得不说他们的领路人,西安中山军事学校的校长,也就是剧中的中共党员程慕贤,他的原型应该是史可轩,剧中的他长这样!坐稳了!

  张嘉译!!!幸福来得太突然,全剧第一幕校长训话时我就已经决定追下去了,老干部,你肿么可以这么帅!现代剧帅也就算了,穿上军装还是这么帅!

  他的加盟才实实在在可以说出那句话,“实力派偶像派并存,老戏骨小鲜肉强力合体”作为地道的陕西人,他的出演,太锦上添花了,特别是剧中那句真理,“革命的希望,不能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要靠组织和群众的力量。如果革命需要我做出牺牲,我在所不惜。”有这样的男神校长坐镇,怎么会培养不出几个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快扶我起来,给我学校地址的定位,我要上学!

  这么一个老戏骨的身边自然要配一大堆老戏骨陪他飚戏才好玩,毕竟这样一部以刻画特殊历史背景下人性和情感的大戏,其中又掺杂着不同的信仰、不同信仰下的革命爱情,不同信仰下的兄弟情,不同信仰下的亲情,总之,在那个时代,信仰不同,亲父子都可以兵戎相见,内心觉得好可怕!

  于是有了张嘉译、张光北、杜志国的铁三角,这个20年的兄弟情,在剧中被各自所坚守的信仰撕得粉碎,那顿家宴,叙旧不成,酒里只有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眼里把各自看作了敌人,这个最深刻的情节,我至今难忘,那坛20年的酒,喝出的不是醇香,是苦涩。

  那时候的热血青年们,他们的青春被信仰裹上了最浓烈的色彩,因为他们上了当时仅次于黄埔军校的牛逼院校,那就是西安中山军事学校,也正是因为这所校园,改变了他们,也让他们的一生变得传奇无比。

  简单科普下这所学校,是的,它不是编纂的,是真有的学校!

  民国15年(1926)11月,冯玉祥率国民联军解西安围后,西北地区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急需大批人才。在共产党人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决定筹办一所军事学校。民国16年(1927)3月成立中山军事学校筹备处,5月12日学校在西安北院门(今市政府大院址)正式开学。中共党员史可轩任校长、李林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邓希贤(邓小平)任政治部主任,许权中任总队长,教员和干部大部分是中共党员。学校设23个大队,先后招收学员700多人。既学军事,也学政治,以学军事为主。李林讲军事条令和战术课,邓希贤(邓小平)负责政治教育,许权中负责基本训练和操练,苏联顾问乌斯曼诺夫、赛夫林等讲授战略战术课。领导人和教员以身作则,对学员要求甚严。学校生活虽然艰苦,但充满革命气氛。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也给该校以大力支持,校牌为他亲笔书写,学校所需枪支由他解决。这是国共合作在西北创办的一所培养革命军事人才的学校,被誉为“西北之黄埔”。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概论》、《共产主义ABC》、《国家与革命》、《新三民主义》等多门政治理论课。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生上课,对广大青年军官宣传马列主义,灌输革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这些青年是在这所学校接受了最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灌输,也为他们之后牛逼的经历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虽说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可这部戏对于如今的现实意义还在产生影响,如今国人信仰缺失,痛定思痛,找出病灶,才能让国家欣欣向荣。

  虽说《红旗漫卷西风》是一部正剧,但是在剧中巧妙融合了大量青春、热血的元素,满足各个阶层观众的口味,而且跨越20年的一部历史大戏,居然只有40集,这在当下浮躁功利的电视剧制作方面来说简直是良心之至,紧凑连贯的剧情、老戏骨带小鲜肉,主旋律青春化的尝试非常大胆,这样的红色革命剧卖相甚好,有冲着电视剧制作品质的,有冲着剧中演员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部剧,让我们再接受一次革命传统的洗礼。



本文来源:https://www.ahwmw.com/jierizhuanti/69610/

《青春革命大剧《红旗漫卷西风》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