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和人品作文

【www.ahwmw.com--理论文章】

  “文如其人”,这已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道理和现象,因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人,留下了不朽的的诗篇;透过他们的诗篇,人们也领悟到他们的优秀的品质。他们的文品和人品是一致的。

  读屈原的诗歌,我们看到的不光是“香草”“美人”,更看到诗人寄予其中的美好情操。品读他“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我们看到了他对理想执著追求的信心与意志。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也正是屈原爱国爱民的写照。

  读杜甫的诗,我们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形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是诗人的政治理想。诗人也一直在为此追求着,但他当体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后,他只能“独善其身”。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推己及人”的情怀,在自己的茅屋都难以遮风避雨的情况下,还能直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之俱欢颜”。由此看出诗人的文品和人品的一致。

  读陆游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形象。这位爱国主义诗人,直到生命的最好一刻,还在惦记着被沦陷的半壁河山,并作诗嘱托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其人品和文品是高度一致的。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优秀的文人始终以其优秀的作品挺起民族的脊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是李白、杜甫,是苏轼、辛弃疾,是关汉卿、龚自珍,是无数有名的和无名的文人。他们“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是不可争的事实。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确有个别的文人文品和人品并不相符,于是有人便因此否定“文如其人”,并以元好问“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的诗句来佐证,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应看到,元好问的诗句本意是说“在心里想象的的东西表达出来总觉得有所欠缺,不如在心中的图画、声音那么完美,文章也一样,要准确、传神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意图也是件不容易的事”,这是文学评论的范畴,有人用它来解释“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并不确切。

  其次,我们也应看到,在历史上确实有写好诗但做了坏事的诗人,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拿唐代诗人李绅来说吧,他写过《悯农》的好诗,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好诗句,但他也是个“一餐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的酷吏。查阅历史,我们知道,李绅在写《悯农》的时候确实关心百姓疾苦,并以诗的形式对最高统治者进行了讽喻。但人是随着环境地位变化的。当了大官的李绅才腐化堕落,堕落的李绅再也没写出好诗。这种现象在今天也大有人在。但就此说“文品和人品”相背离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当然,不可否定,历史和现实中,确实有像“严嵩”,“阮大成”这样的心口始终不相一者,但他们是“个案”,不能代替主流,不能以偏概全。

  事不辩不明,综上所述,“文如其人”是不可争的事实。继承优秀传统,像屈原、杜甫、鲁迅那样“做好人,写好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当代文人的光荣使命。



本文来源:https://www.ahwmw.com/lunwenfanwen/45362/

《文章和人品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